央視網消息(記者 王甲鑄)“樂業才能安居”“小區入住,鎮區就業”“就地就近就業,精準扶貧致富”……在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,這樣的標語在社區街道上格外醒目。
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,耀州區圍繞打造“企業(合作社)+工廠(車間)+貧困勞動力”就近就地就業脫貧模式,積極推進社區工廠建設,實現了“工廠建在家門口、掙錢就在村里頭”的帶貧效應。

47歲的都善會正在社區工廠上班。
2019年初,47歲的都善會從耀嶺村搬進了圣源小區,在75平米的安置房里,一家三口開始了新的生活,起步并不順利。“以前住在山上,我老公種20畝地,我還可以搞搞養殖,搬下來之后,就養不成了。”就業,成了擺在都善會面前的迫切難題。
圣源小區是照金鎮一個較大的移民搬遷點。2019年,照金鎮因地制宜,在圣源小區建起了總建筑面積1314平方米的社區工廠,同時引進西安一家服飾公司,確定以服飾設計制作、服裝加工銷售為主營業務。工廠正式投入運營后,提供就業崗位30多個。
當年11月,都善會開始來到社區工廠上班,從家到車間,她只需要步行5分鐘。“20來畝地一年收入1萬多元,去年11月到這里上班后,有一個月1800元的底薪,干的多拿的多,上個月掙的最多,拿了2400元。”都善會面帶笑容。“這錢作用大啊,要不然娃上學都沒有零花錢,我還是希望工廠應該規模再大一些,這樣自己還能掙的更多。”
服飾公司行政副總南鵬介紹,社區工廠帶有扶貧性質,去年以來已經培訓了40多名村民,同時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放寬應聘條件。“對貧困戶我們不設45歲的門檻,干不了成衣加工,干保潔也可以。”南鵬介紹,未來,這家社區工廠將計劃用5到10年時間發展成為高端的西裝生產流水線,帶動更多當地群眾和貧困戶就業。
耀州區廟灣鎮柳林村村域面積32平方公里,轄10個村民小組,耕地面積3800余畝。這里山清水秀,一到春天,漫山遍野開滿了山桃花,依托這一資源優勢,2019年,柳林村建起社區工廠,發展山桃核產業,將孰透的山桃去除果肉進行沖洗,打孔穿線成為一件原生態工藝品,再加工成坐墊、手串、頸枕等產品。
村民崔振安身患小兒麻痹,屬肢體殘疾三級,妻子張根鳳是聾啞人,屬一級殘疾,二兒子肢體殘疾三級,并患有先天性癲癇,每天都要吃藥治療,家庭成員里只有大兒子崔佳和孫女是健康人。2008年以前,他們一家擠在50平米的土坯房里,靠種地喂牛維持生計,時常需要撿廢品賺生活費,日子過得極為艱苦。

坐在打孔機前崔振安向記者講述自己的脫貧故事。
2019年,社區工廠建起來后,崔振安積極報名參加山桃核工藝品編織培訓學習,到村里的山核桃加工廠上班,每月有了近2000元的固定收入。不僅如此,他自己還租了兩臺打孔機回家,給山桃核打孔,然后拿到社區工作以計件的方式領取工資。坐在打孔機前,崔振安顫抖著雙手說,以前自己想蓋新房,但口袋里沒錢,現在靠各級政府的幫扶和自己的努力,不僅住進了新房,還在去年進行了裝修,日子終于有了新盼頭。
就在兩個月之前,社區工廠完成了15.2萬元的一筆訂單,這是成立以來單筆最大的訂單,經過村民近十天的努力,這批工藝品完工后整裝發往了首都北京。目前社區工廠共帶動20戶貧困戶在家加工,實現就近就地就業。
在耀州區,這樣的社區工廠已經達到24家之多。關莊鎮的社區扶貧工廠,從2019年4月份開始運營,到年底,工廠總產值達到1000多萬元,加工出口包袋30多萬個,銷往英國、德國、法國、巴西及澳大利亞等國家,出口創外匯50萬美元; 2019年12月投產運營的一家制造公司有效解決了耀州區五臺集中安置區、錦陽新城集中安置區搬遷群眾及城區周邊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,目前帶動就業147人,其中貧困勞動力21人,今年將啟動二期工程建設,建成后將新增崗位500余個。
據了解,按照“宜建則建、宜改則改”的思路,耀州區充分利用易地移民搬遷安置區配建商業用房,以及村集體閑置房屋,創辦生產加工型工廠(分廠)或車間,把工廠建在村頭、崗位設在門口,增強了貧困群眾就業的積極性。
目前,耀州區社區工廠涉及箱包、服裝、中藥材、農副產品加工和陶瓷制作等行業,帶動就業500余人,其中貧困勞動力170人左右。下一步,耀州區將力爭到2022年建成社區工廠30家以上,帶動就業2000人以上,讓更多的勞動者在家門口穩定就業、增收致富。
“小工廠”聚集成“大產業”,正在托起更多群眾安居樂業致富夢。